2019年3月5日,國際建築界最高榮譽——Pritzker普利茲克建築獎,頒發給日本建築師磯崎新(Arata Isozaki)。他今年88歲高齡,乃自1979年普里茲克獎設立以來第46位獲獎者,又是第8位獲獎的日本建築師。
磯崎新在世界各地有100多件作品,數目驚人,而在中國佔了十多件。在百度網上,大家可看到他其中九件精選代表作。
他一早對他的深圳圖書館設計印象深刻,因為採用大量透明玻璃,進口位置見室內巨大空間十分通透,感覺進入異域世界、另一天地。不過,網上有說,夏日陽光透過玻璃牆大量進入,要令坐在座位看書的人要擔傘擋陽光。
可是今年一月,我在北京看過他設計的另一建築作品——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(2008年),情況剛好相反,那裡幾乎不設窗。這裡我作過粗略介紹。
該美術館用地呈弧形,磯崎新因此便造出迴旋鏢形狀,外面石材幕牆與屋頂曲線,形成三個類似立體迴旋鏢外殼體,像巨型蒙古包或愛斯基摩房屋,又像「鯊魚頭」。其出入口和頂部,有三個切面,採用玻璃幕牆,然而只有這部份才通透,有陽光進入。該館其他部份則幾乎全密封。
外牆全鋪灰綠色水沉青岩板,每一塊的色澤經過時間沉積,並會隨著時間流逝而呈現各不相同的微妙變化。灰色外牆協調中央美院校園內其他的灰磚建築,而深沉顏色給人感覺中國最高藝術學府般平實穩重,統一中卻微微變化,低調而又具現代大氣。
整座建築密封無窗。依我在歐洲看美術館經驗,新的多數開大窗,盡量讓天然光進入展覽空間,這樣看美術品比較舒服、合理、正常。不過,也有博物館、美術館不設大窗,讓室內空間不受窗戶規限,可自由發揮。我不知道中央美術學院甚麼要求,磯崎新在該美術館不設窗,完全倚靠燈光來看畫,在世界各地博物館亦有如此,所以此點存而不論。
該館總面積為近1.5萬平方米,地上四層,地下二層,局部地下一層,面積相當大,可同時舉行多個展覽。資料說,美術館藏品1.3萬餘件,古今中外佳作皆儲存。我印象最深刻是,有大展廳專門放置歷年學生優秀作品,這很難得,既鼓勵在校學生看看師兄師姐成就,也讓外界知道,當今中國重要藝術家,很多個出身自該校。
該館地面大堂中空,內部沒有立柱,天花有幾層樓高,每個人進來都會仰望,感覺自己渺小。空間放幾件抽象雕塑,為美術館定調,讓參觀者一下子便瞭解,走進來便是要現代藝術品。(完)
#####
圖:張錦滿
[ #art #culture ]